转化医学研究院校庆献礼系列报道(一)--研究院初创两年,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时间: 2024年06月12日 17:10  作者:   浏览次数:

建院两年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转化医学研究院秉承“高起点、小规模,精品化”建设思路,围绕学校“新医科”学科布局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一体两翼四平台”为核心的转化研究平台,初步建成集“创新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创新智造基地,在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为迎接校庆四十周年献上一份别样贺礼。

高水平论文成果开创新局面。化研究院紧紧围绕学校“提质升格”新要求,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年来,累积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高质量SCI论文13篇2024年开年以来,以浙江树人学院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接收)质量论文8篇。其中,史丽云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 Cancer》发表“A New Era of Cancer Immunotherapy: Combining Revolutionary Technologies for Enhanced CAR-M Therapy”,全面总结和展望 CAR-M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该论文影响因子高达37.3,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皆为浙江树人学院刷新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影响因子历史记录此外,研究院师生Adv Science (IF15.1), Chem Eng J (IF15.1)、TheranosticsIF12.4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一系列炎症、免疫和抗衰老相关研究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自主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张海瑞进入实验室一年,即以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10的研究论文一篇,共同申请抗衰老相关发明专利一项首开研究院自主培养研究生新篇章

创新平台建设跃升新高度。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核心技术的物质基础,也是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学科水平的战略支撑。研究院自创建之,即以“先进性、科学性、整合性”为原则谋篇布局,做好顶层设计,科学配置仪器设备,兼顾“前沿”和“实用”,建成了“新材料与再生医学、抗衰老与代谢、免疫调控和细胞治疗、微生态与功能益生菌、病理组织与显微成像”等系列创新平台。依托平台,研究院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临床科研团队共同申报获得人工器官与计算医学全省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8,在全国性学术组织任职和学术大会报告12人次,与“浙大”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20人,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学校硕士点申报和一流学科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撑。

研究院坚持开放共享原则,不断完善平台运行制度机制,着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分子-细胞-动物”多层级分析测试公共技术,精细化建成38种生物医药相关技术服务项目为校内外师生提供分析测试、技能培训和科研合作等技术服务,提升学校高端仪器平台层次和社会服务能力。

科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新探索。研究院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和学科交叉优势,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以创新平台为基础、以跨学科课程为载体、以创新训练计划为牵引的“新医科”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树兰国际医学院等单位联合建立基础-转化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共同申报建设“基础医学导论”一流课程免疫学思政示范课程、免疫系统与疾病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系列课程;主持面向新医科的AI-based educationABE)’智慧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教改项目,主编出版《医学免疫和病原生物实验学(人卫版)》等规划教材;面向全校开设“免疫、衰老和健康”、“知识图谱和临床数据分析“、”智能医学与新材料“等系列性通识课程,为学校新医科教学改革和辐射提供专业支持。

专利成果服务社会新贡献 研究院注重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免疫和抗衰老核心技术,开发了抗皮肤衰老柔性肽、类囊体微针贴片、靶向性纳米抗衰剂和复合解酒益生菌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与香港中文大学、江南大学等共建“免疫微纳智能检测联合实验室”和“中草药与益生菌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围绕行业内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开展生物检测纳米磁性微球、抗皮肤衰老、抗炎和免疫靶标筛选等产品和技术研发共计签署横向合作项目15项,彰显了学校在生物医药转化研究和社会服务实力和创新能力  

万里征程迈出第一步,转化医学研究院将珍惜发展机遇,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建设目标, 坚持原始创新与转化应用相结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此献礼建校四十华诞